在当今商业世界中,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一直是高净值人群关注的焦点。
近期,某知名家族企业的股权纷争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场纷争不仅暴露了家族内部的矛盾,也敲响了股权传承问题的警钟。
对于企业家而言,股权传承绝非简单的资产交接,而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
它不仅关系到家族财富的延续,更关乎企业的未来发展与家族成员的和谐关系。
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民营企业股权传承的多种方式及其利弊,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一份全面的股权传承指南。
一、法定继承:无遗嘱≠无风险,三大暗礁逐一拆解1. 概念须知:民法典如何依法分配你的股权?
展开剩余93%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未留有任何遗嘱或其他安排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第二顺序继承人才能参与继承。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遵循均等原则。
2. 法定继承的三大痛点
2.1 股权碎片化:人越多、股越散,决策僵局步步逼近
随着家族成员的不断增加,法定继承可能导致股权逐渐分散。
每一代继承人的增加都可能使原本集中的股权被进一步分割。
图1:法定继承或导致股权分散
一旦参与企业经营的家族成员之间经营理念不合,企业很容易陷入管理僵局,无法持续稳定经营。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家族成员内部或外部股东争夺企业控制权,最终使家族企业控制权不稳定甚至旁落,甚至可能导致家族企业的衰落。
2.2 愿景错位:均分逻辑触发家族内斗,创始人遗愿瞬间落空
当继承人之间缺乏血缘纽带的联结时,法定继承的均等分配逻辑更容易引发家族纷争。
例如,某上市公司实控人猝然离世,生前未做任何安排。
其长子与现任配偶及其三名子女均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参与企业股权等遗产的分配。
最终,实控人现任配偶及二人子女所继承的股权总和远超长子,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企业陷入动荡,创始人毕生心血在纷争中耗散。
2.3 双重外流:无能继承人+婚姻变动,股权易主他人
法定继承并不考虑继承人的能力、兴趣以及对企业的实际贡献,可能导致不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家族成员继承企业股权。
例如,某子女对企业经营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却因法定继承取得大量股权。
一方面,他可能在决策中与有能力者形成理念对冲,影响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他可能将股权对外转让换取现金,导致家族控制权旁落。此外,继承人的婚姻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无特殊约定,婚姻存续期间通过法定继承所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若继承人婚姻变动,继承所得股权可能因离婚产生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而外流,进一步加剧控制权旁落的风险。
二、遗嘱继承:定向传承的“双刃剑”1. 核心优势:一张遗嘱锁定接班人,股权不再被平均稀释
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依据被继承人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遗产的方式。
创始人可以在遗嘱中指定继承人、继承份额等,将企业股权指定由对企业经营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子女继承。
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创始人的传承意愿,避免法定继承导致的股权分散,实现企业股权的定向、集中传承。
2. 遗嘱继承的三大局限
2.1 公平难题:多子女家庭“厚此薄彼”,亲情裂缝如何弥合
在多子女家庭中,遗嘱继承并非万全之策。
若家族资产丰富多元(如现金、不动产与股权并存,或家族企业涉及多条业务线),尚有可能实现“各得其所”。
但若企业条线单一且股权是家族的“压舱石”,遗嘱若将其独传一人,便很难实现“一碗水端平”。
其他子女若心存芥蒂,轻则可能拒绝配合办理继承权公证,让继承流程陷入停滞;重则可能对簿公堂,使继承卷入旷日持久的诉讼。
这般纷争不仅会徒增传承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更可能使企业在继承人争斗的内耗中错失发展良机,甚至被拖入经营泥潭,最终落得两败俱伤的残局。
2.2 婚姻防火墙:子女离婚,遗嘱股权仍可能被分走收益
通过遗嘱进行股权传承,还存在后代婚姻变动带来的家族财富外流风险。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虽然遗嘱中可以明确拟传承的股权为继承人的个人财产,但继承人继承所取得股权在婚姻存续期间产生的收益,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继承人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股权的增值部分,亦可能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因此,通过遗嘱进行股权传承,仍存在继承人婚姻变动情况下的家族财富外流风险。
2.3 重组家庭补丁:婚前增值股权,需先签夫妻财产协议再立遗嘱重组家庭,或需配套夫妻财产协议
通过遗嘱传承股权时,需明确一个基本原则:
创始人仅能对股权中属于个人的部分订立遗嘱,这一点在重组家庭中尤为关键。
若股权存在婚前取得、婚后增值的情况,可能让权属划分变得错综复杂。
例如,某创始人持有公司35%股权,假设股权为婚前财产,婚后存在增值,即便创始人可在遗嘱中指定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股权全部由其意向接班人独自继承,但因股权增值中有创始人配偶的财产份额,指定继承人未必能实际取得全部股权,在婚后增值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指定继承人实际获得的份额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对公司的控制权。
因此,创始人如为重组家庭,更需提前规划:
若拟通过遗嘱方式传承,可通过明确其他资产的归属与补偿,争取配偶配合签署夫妻财产协议,清晰约定名下股权(及增值部分)的个人财产属性,或界定个人部分占比,为遗嘱传承扫清“析产障碍”,确保接班人能继承足够比例的股权以稳固控制权。
三、生前赠与:把股权提前交出去,方便背后藏隐患1. 操作简单:生前过户流程极简,立等可取
赠与是为人所熟知的财产传承工具。
父母生前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赠与子女,可以确保传承意愿,程序也相对比较简单。
一般情况下,赠与人、受赠人双方达成合意,即可办理所赠财产的过户手续。
2. 生前赠与的两大隐忧
2.1 失控危机:赠与完成即丧失话语权,创始人想纠错已无权
对于家族企业股权传承而言,赠与是审慎选择的工具。
赠与是生前行为,赠与财产过户完成后,赠与人(即财产权利人)便不再是所赠财产法律上的所有权人,会失去对所赠财产的控制权。
例如,某创始人生前将家族企业股权赠与子女并办理了变更登记,本打算让子女早日熟悉公司运营,将其培养为合格接班人。
然而,子女“掌权”后一改经营策略,将公司带向偏离初心的轨道。
创始人有心纠正却已无权干涉,最终导致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家族财富贬值。
2.2 婚姻风险2.0:子女婚变,受赠股权收益仍可能被分割
与遗嘱一样,通过赠与进行股权传承,亦存在后代婚姻变动带来的家族财富外流风险。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虽然赠与合同中可以明确,拟赠与的股权为受赠人的个人财产,但受赠人受赠所取得股权在婚姻存续期间产生的收益,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受赠人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股权的增值部分,亦可能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因此,通过赠与进行股权传承,仍存在受赠人婚姻变动情况下的家族财富外流风险。
四、家族信托:一把法律“瑞士军刀”锁定股权、隔离风险1. 结构简述: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如何各司其职
家族信托是家族成员作为委托人,将企业股权等财产委托给信托机构,由其按信托合同的约定,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并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将信托利益分配给家族成员或用于特定目的的一种信托安排。
作为重要的传承工具之一,家族信托在企业传承方面具有诸多显著优势。
2. 家族信托的四大核心优势
2.1 控制权稳态:股权集中登记,代际传承不再被稀释
通过家族信托集中持有并传承企业股权,能够避免法定继承可能带来的析产难题,降低企业股权传承分散导致的控制权丧失风险,保障家族企业控制权的长期稳定。
同时,未参与企业经营的家庭成员也可按照信托文件的规定和安排合理获得家族企业的收益分配,实现家庭内部利益的动态平衡。
2.2 三重防火墙:债务、离婚、挥霍,都动不了信托里的股权
合法有效设立的家族信托持有的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益人的个人财产。
即使作为委托人的企业创始人、作为受益人的家族成员面临债务危机,作为信托财产的企业股权亦不受影响。
可以说,股权家族信托能够在委托人、受益人的个人风险与企业股权资产之间构建起一道安全防火墙。
此外,家族信托还可以防范家族成员婚姻变动导致企业股权被分割的风险,以及防范受益人挥霍导致企业股权被对外处置的风险。
例如,传媒大亨默多克通过家族信托对股权做好安排,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特点,将企业股权进行隔离,从而避免因自身或后代家族成员婚姻变动导致企业股权被分割的风险,确保企业控制权的稳定性。
2.3 家风植入:用分配条款鼓励读书、创业、和睦,而非躺平
股权家族信托可以将“交慈子孝、友爱恭顺、夫妻恩爱”“勤奋不可懒惰、学习有进步”等家风家训融入信托分配条款,对家族后代的学业、事业和家庭进行引导和激励,让家族后代始终以家风家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
亦可通过信托利益分配条款的设计,鼓励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
2.4 上市范本:龙湖、海底捞如何借信托实现百亿股权平稳过渡
上市公司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能否实现平稳、有序的传承,不仅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与众多公众股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港股、美股证券市场中,家族信托作为实控人持股上市公司顶层架构早已屡见不鲜,比如龙湖地产、海底捞等知名企业,均通过家族信托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的持有与传承。
近年来,家族信托在境内A股上市公司股权传承中亦有诸多尝试:
根据公开渠道披露信息统计,截至目前,已有50家A股上市公司定期/临时报告中披露了境内家族信托作为直接/间接股东的案例,亦有控股股东层面设立家族信托架构的案例,其中家族信托穿透持股比例最高为21.59%。
图2:上市公司设立家族信托前后对比
伴随上市公司股权传承日益迫切的现实需求,家族信托正展现出极具前景的发展潜力。
五、家族宪章:从纸面规则到家族共识的“操作系统”1. 角色定位:不直接分股权,却是治理与传承的顶层说明书
家族宪章是家族成员之间签署的关于家族治理和家族企业传承的纲领性文件。
它虽非直接实现财富传承的核心工具,却能成为传承进程中的重要支撑。
尤其当家族成员关系错综复杂时,这份宪章更能成为凝聚共识、规范秩序的隐形纽带。
2. 家族宪章的双重作用
2.1 规则清单:家族议事、企业用人、纠纷调解一次写清
在家族精神层面,家族宪章能够将家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准则化、文本化。
它如同家族的精神纽带,将家族成员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传承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
在家族治理层面,家族宪章可以明确家族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家族资产的管理和分配规则,家族成员纷争的解决机制等。 在企业治理层面,家族宪章可明确家族治理与企业治理的界限和联系,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的任职和考核标准,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角色、职责和权力,以及对于企业重大事项家族成员的内部决策机制等,能够有效减少家族成员对企业管理和运营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 接班人路线图:价值观培养+能力考核+职业经理人备选
家族宪章在家族企业传承中亦能发挥独特作用,具体体现在接班人体系的构建上。
它可以通过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将家族核心价值观融入后代教育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培育具备企业家精神与专业素养的接班人。
同时,预设清晰的选任标准与激励机制,既为有意愿接班的家族成员指明努力方向,也为无合适企业接班人的情况下预留方案,比如明确职业经理人的选聘资格与考核机制,确保企业始终能由合适的人经营。
3. 家族宪章落地路径:与信托条款挂钩,让宪章条文变成“真金白银”的激励
家族宪章的制定和实施并非一蹴而就。
制定家族宪章需要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并需随家族与企业的发展动态修订,才能始终适配新需求。
实践中,可通过与家族信托的利益分配条款相衔接,为宪章装上“执行引擎”,让宪章规则与家族信托利益分配挂钩,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避免其沦为“纸上条文”。
六、结语:越早规划,越少遗憾企业传承是商业理性与家族情感交织的复杂命题,既需在利益格局中审慎权衡,亦要在血脉牵绊中妥善处理。
唯有早规划、深布局,才能让毕生基业跨越代际沟壑,在时光流转中稳稳扎根,生生不息。
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选择合适的股权传承方式,不仅是为了家族财富的延续,更是为了家族成员的和谐与企业的未来发展。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高净值人群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家族企业实现“薪火相传,基业长青”的美好愿景。
本文编辑 & 排版:
财策智库 新媒体团队
参考文章:
[1] 王晖、陈鑫、冯慧、武鹏、徐欣竹,金杜律师事务所,《薪火相传,基业长青——民营企业股权传承方式/法律工具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本文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发布者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文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发布于:上海市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